查看原文
其他

教育4.0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才画像 | 一周精读

 


今年1月,“世界经济论坛”(达沃斯论坛)发布了一份对教育界举足轻重的报告:《未来学校: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》。报告提出“教育4.0”全球框架,为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勾勒画象,并提醒全球教育人做好学习内容升级的准备,包括8个关键特征:全球公民技能、创新创造技能、技术技能、人际关系技能、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、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、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、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。


早在几年前,中国学者邹东涛就前瞻性的表述,未来的人才可能分为四种:“一”字型人才、“1”字型人才、“T”字型人才 和“十”字型人才。


“一”字型人才,知识面比较宽,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。这类人才可能处于基层员工的位置,大多做的是执行类的工作。


“1”字型人才,掌握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,但知识面又太窄。这类人才相当于专项技术人才,发展的顺利的话,能成为该专业中的技术骨干。


“T”字型人才,知识面比较宽,有较深的专业知识,但弱点是思维格局不高。这类人才可能会成为部门负责人或者技术带头人。


“十”字型人才,既有较宽的知识面,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,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、冒尖、有创新意识,有思维的高度。这类人才可能是企业家,也可能是自媒体创业者,他们眼光独到,能力突出,敢想敢做,是市场的引领者和创新者。


今天周末,我们精心选取一组文章,来一场时间的穿越,畅想一下那个时候的世界,人才都长什么样,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?



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才画像


作者:明天的我们

来源:明天的我们《聊聊未来社会的人才画像》


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才画像不同于工业化时代,作为传统人才的品德的勤劳,机器会比人类强得多,而作为人才代表力量的理解力,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。因此,仅凭勤劳,理解力,不可能在未来发挥人才的作用。


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达沃斯论坛提出了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们需要的16种技能,不妨将其解释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才形象。基于未来人才需要的技能分为基础素养,能力和性格特点,提出了16项细节。基础素养包含读写文章的理解能力,进行四则运算的算术能力,科学素养,ICT素养,金融素养,文明市民素养等6种。并列举了四种能力: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,创造力,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。最后一个是性格特点:好奇心、进取心、耐力、适应能力、领导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识等六个方面。


世界经济论坛列举的这16种技能,如果有人具备了其中所有的能力素养,那此人可以称得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标准人才。但是,这样完美的人才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多得的,是非常理想的人才。因此,谁拥有更多的素养和能力,谁就更能成为未来的人才。


人才专家们把只精通一个领域的人才称为“I字型人才”,把关心和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人才称为“T字型人才”。根据创意教育专家的研究,过去我们需要的是只挖一口井的I字型人才,但未来T字型人才会重要得多。最近在初高中,人们都在强调被称为STEAM的“整合/统整教育”。培养具有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艺术、数学等素养的人才。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比现在更复杂,更多样化的社会。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,更需要一个会思考、有能力解决复合问题的创新型人才。



孩子,在你必将奔赴的那个未来,哪些事情将发生怎样的变化?


作者:李斌

来源:李斌的梦马界《这个周末,想起你将独自前往的那个未来》


“亲爱的宝贝,你将活在怎样的未来,以及我希望你怎样活在未来呢?”


爸爸来陪你想象一下:在你必将奔赴的那个未来,哪些事情将发生怎样的变化?


你说得没错,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,也许我们的科技已经走到了这一步:因为AI普及,你简单一句话就能让房间变得干干净净,饭菜将自动加工并变得更加可口;你只需提前预约,就有无人机停靠在窗台接你上班;动动指头搜索,就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、合理的逻辑推演呈现在眼前;或许,你甚至可能不必亲自生孩子,一切都有更高的科技手段来完成;你的容貌可以很轻易地变成你想要的样子,服装配搭也会有更加智能化的建议……


在未来,大多数我们日常的愿望都更容易满足,且变得更加舒适和安全;无数个性化的需求,只要能想到,就可能被实现……亲爱的宝贝,我们看到时间真的有一种魔力:今天我们痛苦纠结很难逾越的大多数难关,放在未来10年20年后,就成了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,不是吗?


读到这里,也许你长舒了一口气:是不是我的未来只需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、网络工具、社会配套,就能够幸福地生活呢?亲爱的,这正是我要跟你讨论的重点。爸爸的观察是:掌握一个时代的工具,只能保证你不被时代所弃,可以勉强在社会上生存;然而要想获得你所期待的幸福生活,仅有工具是不够的。


事实是,未来对你而言,并不会变得更加简单,而是将变得更加复杂。


比如幸福的生活需要一份职业。

比如幸福的生活需要有品位、更审美。

比如幸福的生活需要有爱的家庭,和相濡以沫的朋友。

当然幸福的生活需要足够的健康。

幸福的生活需要更好地管理时间。


亲爱的,一生很长,未来的幸福一定包含你追求精彩人生,迎接更大挑战,超越已有局限的努力。我们人类,和你所爱的小猫小狗小鸟不同,我们总是在面对更大的挑战,发现自身新的可能性中感到幸福。当然精彩的人生需要你更加复合的知识结构,爸爸的建议是“T型”或“鼎型”的自我成长——如果有可能,建议你至少做一个“T型人才”,有知识的宽度,也有在某一个领域扎根的深度;如果还能游刃有余,建议你做一个“鼎型人才”,有混搭的容量,也有在多个支点上支撑的稳固。


还有好多想要说的啊,但似乎再说下去,你会觉得爸爸终于开始唠叨了吧。最后,必须要再加一点的是,你要寻找人生的意义。


无论什么时代,我们的人性浸泡在文明中,都一刻不停地要追问:我活着是为了什么?你要建立为之感到有意义的那些心灵维度,并让自己的生命更多投注在让世界更加美好的事物上。


人的“器识”是未来普通工作者的基本特征


作者:杨斌

来源:校长会《清华教授杨斌:培养人的“器识”,是未来教育的第一要领》


器识,说的是器量与见识,是判断与信仰,是格局与境界,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包容,是君子之道。我经常听到人们从各种角度来引用菲茨杰拉德的那句话——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,还能正常行事,乃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。我觉得这说的就是器识。


很早的时候,轴心时代的时候,器识,就被提出并向往。但,是少数人的博雅而已,所谓自由人的技艺,离普罗大众实在是远极了。比较一下两个包含“器”这个字的词:君子不器,器识为先。这两个器字,都是从容器的辞源化来的,但却恰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——是要培养工具,还是要培养全人?


器识稀缺对教育的危害,也是1947年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在他的演讲“半个人的世界”中的一个判断,一个告诫。好大学培养的人会走出怎样的人生,做出怎样的贡献来?以建筑设计行当来说,人们会说起建筑师与建筑家的分别,匠人匠气与大师匠心的分别。梁思成当时是呼吁文理切不要分家不可偏废,否则培养出来的就只是半人。


不少前辈学人都照着或者接着梁思成先生的这个话说,这里我借着他的这个喻说一句,教与育不能偏废,重视教不能忽视育,不做好或者做不好育的功夫,培养出来的就是半人,不是全人。


有知识缺器识,教出来的是人手,也许勉强可以叫做人才,但恐怕很难出落成人物。人物是能让一个地区、一个行业、一家组织的命运因为他(和他团结鼓舞起来的人)而全然不同(make a difference)的人。有人用“有知无识”来说类似的看法,有知识而无见识无胆识,也可以看作是相通的,有知识而缺器识。后面会说到,器识在创新时就表现为最稀缺可贵的卓识。


这里说器识力,器识要摆脱稀缺状态,得有个基本的认识,那就是器识不该是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,不是贵族化的东西,而是未来常人普通工作者的基本特征,这种意义下谈器识因稀而贵需要重视培养,那影响的是整个的公众和大众教育,而非只是很少部分接受的所谓旧时代的精英教育的人。器识的修炼养成,教是基础,育很关键。或者说,光靠注重教,达不成器识目标。


人的器识这个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,是AI也好,高科技也好,都无法替代的人的优势。这也是我的主题,教育要想面向未来,就要更加回归本来,这个本来,说的是器识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,以及,教与育的完整与平衡。



为什么需要“软实力启蒙”


作者:刘琼

来源:童行学院《20年后,什么样的孩子不会输给人工智能?》


我身边的大多数人,包括我自己,从小都是被按照一套“外部评价系统”培养起来的。什么是外部评价系统呢?


包括:父母和家庭的期望、学校的评估和老师的要求,有没有做到这些要求,外界的反馈如何,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。当收到负面反馈和评价时,我们就会怀疑自己。我们就这样按照外部评价系统要求着自己,以大家期望的方式成长、择业,压抑忽略了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。


目前大家都普遍焦虑一件事:科技发展得这么快,未来可能超过半数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那我们的孩子将来怎么办?


我的答案是——从现在开始,培养孩子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能力,人类独有的能力,包括:好奇心、创造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;同时帮助孩子向内接纳构建自我,向外理解他人、培养与人合作共赢的能力,也些正是我们要讲的软实力启蒙。


软实力这个概念,现在主要应用在职场场景中。它也叫做soft skills/soft power, 是哈佛大学的约瑟夫·奈在八十年代提出的,最早是用在国家层面上的,指一个国家的文化、价值观念、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。后来这个概念被用在企业中,指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,价值文化,创新能力等。


那么,外部评价系统中,职场中很在意的个人软实力到底有哪些呢?有三种软实力真的很重要。具体是指观察感知能力,换位思考和同理心,以及好的判断能力。这些软实力,在孩子走入社会、同人相处的时候,非常重要。也是我们人有别于人工智能的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

讲完了对内的接纳和职场上基本的3种软实力,我们来详细说说软实力都有什么。


简单的分,软实力包括内部软实力和外部软实力。


内部软实力主要指性格、思维方式、价值观,以及心态等方面的实力。具体包括:情绪管理能力,应对压力的能力,面对批评的能力等。


外部软实力,主要涉及我们与周围人群互动的能力。包括: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,表达沟通的能力,与人合作共赢的能力等。


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了《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》,分析了全球各国际组织重视的人才未来核心能力,最受重视的七个能力分别是:沟通与合作能力;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;信息素养;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能力;批判性思维能力;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;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。


涵养面向未来的基本功


作者:许军(延安初中校长)

来源:第一教育《延安初中校长许军:涵养面向未来的基本功》


四年的时光,弹指一挥间。通向未来的大门已经向你们敞开。今天,我想以涵养面向未来的四项基本能力为题,祝福你们。


第一,你们要有认识世界的能力。之所以把“认识世界”的能力置于首位,是因为这项能力与我们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相关,那就是“世界观”。“世界观”的关键词不是“世界”,而是“观”。“观”也就是你对世界的认知。


那么,如何锤炼自己“认知世界的能力”?我想,不外乎:开阔的眼界和阔达的格局。


第二,你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在这个世界里,有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叫以色列,面积只比北京大一点、遍地沙漠,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:800万人,7000个创业公司,在纳斯达克,拥有除美国、中国外,最多的上市公司,人均GDP达3.5万美元。


这半年来的疫情三问:你是谁?你从哪里来?你要到哪里去?大家耳熟能详,也道出了人生的重要思考。真正决定你是谁的,是你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当你不再人云亦云,能够独立地思考时,才能真正脱颖而出。


第三,你们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当今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未来。未来意味着未知、未明带来的不确定。因此,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,需要有解决不了解、不熟悉、不简单问题的本领。如何习得这样的本领,关键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。


第四,你们要有逻辑表达的能力。同学们,你们是否意识到,当你一个人尝试用文字去书写时,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、更有内涵的自我。如今,文字碎片化对文章有逻辑地表达造成很大冲击。致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,逻辑表达能力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之一。


千万不要以为科技时代来临,人工智能将大行其道,那些原本重要的事情就不重要了。我们要建立一个意识,那就是你听清楚、想清楚了,并不代表你就能说明白。


责编 | 王小波排版 | 王小波

2594889720@qq.com

• 教育4.0全球框架出炉,未来学校应具备八大特征 | 头条

• 工业4.0时代,我们到底该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?

• 在未来教育中,一致性、标准化的课程即将消失

▼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购买!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